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希魔撞正殺人狂》影評

  昆頓·塔倫天奴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導演,其電影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拍攝手法,而希魔撞正殺人狂正是他其中一套代表作。這電影混合了他典型的黑色幽默敘述手法及暴力美學鏡頭之餘,也大膽地在德國納粹時期作故事背景虛構出一個復仇故事。觀看這部電影時除了跟從故事發展外,也需要用心留意及欣賞悉心安排的道具、對白與場景設定。以下將會用各種電影評賞方法,包括敘述手法、場面調度、剪接及音樂,來分析此片。在分析之前,我們需了解電影的故事脈絡。

   整部電影猶如長篇小說般分成五個章節述一個以二戰期間納粹德軍佔據的法國為真實背景的虛構故事。首兩章已經帶出兩條主要故事線: 猶太女生蘇莎娜為家人被德軍殘殺而復仇,以及雜牌軍」與英軍計劃刺殺德軍的「基諾行動」。雙線平行發展貫穿整部電影但在最後的場面卻又互相交疊,於同一個戲院裡交代了兩條故事線的結局。在以下的分析當中,主要圍繞數個需要重點分析的角色或場面: 一,機警狡猾的納粹德軍軍官蘭達上校;二,以指揮官艾爾多「猶太熊」唐尼及前德國軍官雨果為主的雜牌軍;三,於地下酒吧的混戰;四,德國電影「國家榮耀」於蘇莎娜的小電影院的首映。

   首先,我們先從敘述手法談起。塔倫天奴的電影一向以很多對白著名,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以推動故事發展的對話(diegetic)為主。然而,在某些場面運用了不在故事世界內(non-diegetic)的手法,其中一段便是雜牌軍」質問德軍俘虜時介紹其中一名隊員以畫外音(voiceover)插敘的旁白講述他過去作為德軍軍官刺殺秘密警察及如何加入雜牌軍。另外一段是介紹35毫米硝酸膠片的易燃性,埋下蘇莎娜將會用這些膠片炸掉戲院的伏線。這個處理手法使人物事物描繪得更生動及形象化之餘,也不失真實性及客觀性。

   具深度的對白令觀眾更易明白蘭達上校的心理狀態。他於第一章中威逼協助藏匿蘇莎娜一家的奶農供出真相,冷靜高超的盤問技巧,例如故意轉換英法語不讓猶太人聽懂,加上其對猶太人等於過街老鼠的形容充分展現出他冷酷無情且機警能幹的一面,完全符合「猶太獵人」的綽號。另外,蘭達上校的對白能夠提示故事將有決定性的發展。在酒吧槍戰後,他搜出英國女演員特工的高跟鞋,但當他在戲院與她寒暄時卻沒有絲毫顯露其懷疑之心,而她的傷腿及高跟鞋卻完全敗露了她的行跡。他又因貪圖榮祿而背棄德軍向美軍投降,他與被捕的艾爾多對話後這個決定間接將戲院內的所有納粹高層推入死胡同,情況一百八十度改變,帶出一個令人驚訝的結局。

   電影中的主題(motif)是反覆出現的手法,而《希魔撞正殺人狂》中便運用了數個重要的bound motif推進故事發展例如: 一,蘭達上校分別在審問奶農時及與蘇莎娜第一次會面時飲用的牛奶,聯繫到蘇莎娜對家人被殘殺的回憶及對蘭達上校的恐懼;二,納粹德軍的標誌,顯出德軍的勢力所在,而艾爾多每次都在放走的德軍額頭上刻上,諷刺冷血無情、殘殺猶太人的德軍即使脫下德軍制服,往後的一生也會被標籤及受人唾棄;三,蘇莎娜的戲院是最重要的場景,她及雜牌軍」的計劃最後成功令那裡成為納粹黨高層的葬身之地。另外,有一些主題都是值得留意如雜牌軍」切下德軍的頭皮及蘇莎娜用作炸藥的35毫米硝酸膠片。這些東西屬於free motif是因為在這部電影中這些都不是必要的主題,但卻可以加強美術效果或象徵意義。

   其次,精心安排的場面調度顯出導演十分有心思。第一章中蘭達上校審問奶農時屋裡的燈光較外面特別昏暗,加強了對話的秘密性以及奶農藏匿猶太家庭的嫌疑。對話一開始時奶農尚能保持自然鎮定,這點能從他像平時般以抽煙讓自己鎮靜看出,但到對話中後段時蘭達上校已經完全控制局面反而奶農開始崩潰,他取出其較奶農的大一倍有多的煙斗,突出其凌駕於奶農之上的權威。最後奶農逼於無奈供出藏匿位置時,導演對他們倆補拍了特寫(close-up),從臉部表情中生動地描繪及刻畫了當時兩人的心理狀況: 奶農的徹底崩潰及蘭達上校又再一次成功殺滅猶太人的把握。而蘇莎娜雙眼在木板之間望上來的鏡頭突出了地板上下的緊張局面,她逃跑時鏡頭是從屋內拍攝,加上蘭達上校從屋內走出來,暗示了之後蘇莎娜的命運會再遇上蘭達上校。

   人物處於鏡頭的角度能夠加強人物之間權力的比較。第二章中艾爾多對雜牌軍」訓話時導演對他運用了高角度的鏡頭拍攝,令他更虎虎生威,塑造其身為隊長的威猛及對德軍的仇恨。同樣的處理手法可見於「猶太熊」唐尼與被俘德軍處決前的對話、希特拉與唯一生還的德軍士兵的對話以及艾爾多在被俘德軍的額頭上刻劃字的時候。這些鏡頭都對比出一方相對上較為有權力或處於優勢而另一方相對服從或處於劣勢。

   另外,鏡頭移動(camera movement)的不同能更有效營造氣氛配合劇情需要。艾爾多審問三緘其口的俘虜不果後便叫唐尼拿棒球棍出來打死俘虜,導演故意把「猶太熊」出場的時間拖長並配上畫面慢慢推近(zoom in)的鏡頭,營造唐尼對俘虜的壓迫感及雜牌軍」其餘隊員對他即將行刑的期待。相反,艾爾多審問最後一個生還的德軍時運用了快速的鏡頭移動,因為怕死的他看過「猶太熊」將俘虜活生生打死後便很爽快地回答所有問題,與先前一幕形成鮮明對比,拍攝手法頗有玩味。希特拉再次聽聞到雜牌軍」殘殺其德軍士兵時暴發雷霆,與背景中其本人的巨型人像油畫的威武嚴肅形象相映成趣,對比強烈。

   第四章的酒吧槍戰一幕是場面調度的精粹。導演選擇了地下酒吧作為場景設定佈下槍戰死局的伏線,加上英國間諜與美軍雜牌軍」隊員狹路相遇德軍士兵們及一名蓋世太保,形成困獸鬥的緊張氣氛。眾人原本私下談論「基諾行動」蓋世太保突然從牆壁後出場,教人吃了一驚,而他與其他人一起坐時情況便緊張起來。人物之間雖在四尺之內,就如一般朋友間談話的距離,但雙方敵對的背景卻帶出了極大的衝突,以至最後槍戰便是由一張桌子的短距離內爆發。蓋世太保由最初的懷疑轉成繼續試探,坐下來提議一起玩猜人物遊戲,特寫鏡頭帶出當時所有人還可保持喜悅的面容,放下戒心。當英國間諜舉錯手勢暴露身份後,情況一百八十度轉變,眾人神情緊張的特寫與半身鏡頭、桌下三槍對峙的場面,順理成章地引致後來混亂但精彩的眾人槍戰場面,每個特寫鏡頭都交代誰生誰死。

   第五章的戲院一幕中也運用了具有美感的場面調度元素。蘇莎娜盛裝出席全院都是納粹黨高層的電影首映,導演特地選擇了鮮紅色長裙,暗示了蘇莎娜對德軍的仇恨以及呼應到這晚將會有血腥的仇殺。除此之外,蘇莎娜與緊纏她的德軍神槍手在機房裡共赴黃泉,燈光都是比較昏暗,配合這兩人關係的悲劇結局,加上蘇莎娜被槍殺的一刻畫面突然放慢,配以紅色長裙因子彈射穿而四散的紅色碎布有如花朵般落下,令畫面充滿藝術美感而且象徵了蘇莎娜生命的結束

   導演對剪接及音樂也處理得非常妥當。整部電影主要採用了平行剪輯(parallel editing)來分別講述兩條故事線的起承轉合,而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計劃都是要殲滅納粹德軍卻又相互呼應。導演又分別在被俘的德國中士步向艾爾多時,以及在兩名雜牌軍」隊員準備刺殺希特拉時,運用了慢鏡(slow motion),暗示人物角色的心理狀態或加強刺激感。背景音樂又能呼應劇情,增添故事代入感,例如插敘(flashback)講述雜牌軍」邀請雨果加入的時候、蘇莎娜被槍殺的時候,配合靈活鏡頭運用,營造視覺及聽覺上的藝術感。


   經過多方面的分析後,無庸置疑《希魔撞正殺人狂》是一部多角度精心安排的電影,同時也再次證明昆頓·塔倫天奴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導演,其獨特個人風格的拍攝手法令這個故事生色不少。作為一位學習欣賞電影的學生來說,這部電影可以讓人百看之餘,同時可以作為一個模範教材,一舉兩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